2021年5月31日 点击人次: 943
小肩膀,大担当
到艰苦的地方去,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,这是当代青年人读懂中国、磨炼意志、淬炼本领的光荣抉择,是当代青年人追求理想、承继传统、放飞自我的品格升华,是当代青年人扎根基层、耕耘大地、服务人民的责任担负。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。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95后施甸姑娘——张媛,刚进入大学时我便入了党,别看年纪轻轻,却已经有了5年的党龄。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,我参加了云南省公务员考试,成为了一名少数民族乡镇的基层公务员,正式到任后,经岗位要求驻村三年,于是我到瓦房乡白龙井社区当起了大学生村官。我始终热衷于本职工作,严格要求自己,摆正工作位置,时刻保持“谦虚”、“谨慎”、“律己”的态度,始终勤奋学习、积极进取,努力提高自我,始终勤奋工作,认真完成任务,履行好岗位职责,各方面表现优异,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。
一、牢记初心和使命,时刻锤炼党性修养
驻村工作期间,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论,坚持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实践,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持续一致。热爱祖国、热爱党、热爱社会主义,坚定共产主义信念,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。驻村期间一手抓扶贫,一手抓党建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工作积极主动,勤奋努力,不畏艰难,尽职尽责,任劳任怨,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。
二、夯实理论知识基础,扎牢业务能力根基
一是用理论知识武装大脑。自觉学习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,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。积极参加共产党员“万名党员进党校”、“千堂党课下基层”等先进性教育活动,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,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,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。
二是用业务知识强化臂膀。大学生村官作为村里的业务骨干,我一向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,主动担当起村里最硬最难啃的工作。驻村期间坚持走村入户,学习农村工作方法。多次参与贫困户动态管理和扶贫数据清洗,熟练掌握了办公软件应用、国办系统操作,积极主动向前辈学习模拟键盘自动化系统录入等业务技能。平时多看、多问、多想,主动向领导、向群众请教问题。做到了在岗一天学习一天,工作不停止,学习不休止。
三是用有效沟通增进感情。白龙井社区是个地地道道的彝族寨子,位置偏远,村里有些老人不会讲汉话也听不懂汉话,特别是有些独居老人,好多共产党的好政策他们都不知道,知道了又不理解,我特地跟当地村民学习将彝族话,这样一来,政策农户听得懂了,彝族话听起来又特别亲切,农户都把我当亲侄女看待,扶贫工作推进起来就更加顺利了。
三、实践锻造真本领,吃苦耐劳显佳绩
我2018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瓦房乡,这个被当地称为“四瓦一水”中贫困深度最深的地方。一脚踏出象牙塔,另一脚便已经赶上了脱贫攻坚决胜期的步伐。瓦房乡在2017年末有贫困户4628户,是全区扶贫任务最重的乡镇。贫困户基数大,业务量也大。
白龙井社区是瓦房乡的一个山区深度贫困村,位于三乡交界,地势复杂,通往村里的路盘旋蜿蜒,这里少数民族聚居,全村共有农户478户,彝族人口占比在98%以上,其中建档立卡户352户,占比达73.6%之多。驻村工作的难度显而易见。
我到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迅速了解村情民情,跟随村干部进村入户,这里民居大多依山而建,车辆无法到达,村干部带着我从山脚爬到山头,从这个山头又爬到那个山头,天晴的时候火辣的太阳把大地烤的焦灼,汗水浸湿了衣服,下雨的时候满山大雾看不清前面的路,迈开了前脚泥土就扯住了后脚,但短短几天,笔记本就密密麻麻写了个遍。上面清楚的记录了某某户,几口人,种蚕桑,老人身体不好......
易地搬迁是白龙井社区最难啃的一块“硬骨头”。我到村以后,正赶上易地扶贫搬迁的拆旧工作,第一天便跟随村干部入户调解搬迁户纠纷,易地搬迁对象多生活在比较封闭而落后的山区,思想观念相对守旧。他们舍不得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,也担忧搬迁后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搬迁后的生计问题,对搬迁后拆除老宅表示不理解。面对这些担忧和疑虑,村民都对搬迁政策态度冷漠摇摆不定,致使搬迁工作推进缓慢。在这个时候,群众格外需要村干部的给与他们信心。于是我马上投入工作,配合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坚持起早贪黑,多次登门宣传政策,入户逐人做动员工作不惧冷眼、不顾恶语,摆道理、讲事实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引导贫困群众,抢抓精准扶贫机遇,舍弃穷窝移入规划新建的居民点,并且保证搬迁后帮助村民解决就业、生产发展、生活所需的各种困难。经过努力,2019年12月,65户搬迁的村民全部入住新房,安置率达100%。这是我工作后交出的第一份满意答卷。
农村危房改造是我在白龙井社区打的另一场持久战,2017年-2019年,白龙井社区共实施危房改造275户,加上易地搬迁65户,共完成了全村高达71%的房屋改造。从危房的摸排,实施,验收、决算到档案归档,业务量的巨大不言而喻,陪伴我驻村工作的,是半夜12点月亮,也是凌晨5点鸡的打鸣声,可是我没有抱怨,我用四个字总结我的驻村生活,“感恩”和“珍贵”。感谢有这段经历,让一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,到知道了玉米亩产,猪肉市场价,山墙怎么打,路面要浇灌几公分。
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只是我驻村工作的两个缩影,除了这些,我还承担了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改造、厕所革命、脱贫攻坚档案、问题销号清零、疫情防控等等一系列工作,我用我的小肩膀,也能扛起大担当。
四、舍得小家顾全大家,脱贫攻坚事业为先
我作为白龙井社区的业务骨干,村里离不开我,我也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。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几乎吃住全在村里,有时候两三个月也没能回上一趟家。2019年驻村期间突发急性阑尾炎,手术后没等痊愈就赶着回了村里。为了全面配合脱贫攻坚的脱贫退出评估工作,原本定于2019年结婚的我,三次主动推迟了婚期,带着村干部一遍又一遍排查短板,一遍又一遍检查档案工作,村里没我不行,婚姻大事好事多磨。
小事面前不放弃,敢作为,大事面前才能不退缩,有担当。驻村期间,坚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,小到一篇报告的标点符号,大到各类项目的实施,我都认真对待。作为农村工作的一股热血和新鲜力量,我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,不负组织的重托,也彰显了新一代年轻党员的责任与担当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毕业生,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。我相信在祖国的西部基层,可以用青春传递信仰的火种,用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,让汗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。